在現代醫學領域,介入技術作為依托影像診斷學興起的新興學科,正以其精準性與高效性重塑疾病診療格局。然而,這項技術依賴于射線透視和造影引導,具有曝光劑量大、手術時間長、床邊操作多的特點,使得施術醫師與患者長期面臨射線累積輻射的潛在風險。研究數據顯示,介入技術工作者的年受照劑量可達同期對照放射工作人員的數十倍,輻射防護已成為介入診療領域的核心議題。
介入診療中的輻射防護
三大黃金原則
在醫療放射防護領域,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和屏蔽防護是公認的三大基本原則:[1]
1、時間防護原則
受照劑量與照射時間成正比。優化操作流程,將非必要步驟(如患者準備、物品藥品準備)安排在非曝光時段進行,以及拉長兩次照射的間隔,能有效減少吸收劑量。
2、距離防護原則
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即輻射劑量率隨距離的增加而急劇衰減(距離增加一倍,劑量率降至約1/4)。合理規劃手術物品布局,方便取用,并在條件允許時盡量遠離輻射源,是減少不必要暴露的有效手段。
3、屏蔽防護原則
這是最直接有效的物理防護方式。管理者需為導管室醫護人員配備齊全、合規的防護設備,而醫護人員自身也必須正確、規范地使用這些設備,切勿因嫌麻煩而忽視防護。這三個原則需根據手術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綜合調節,以達到最佳防護效果。
無鉛輕質防護裝備的
技術革新與臨床價值
在這一背景下,由俄羅斯工程院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雙外籍院士晏敏皓領銜的科研團隊,聯合中紅醫療旗下的中紅恒保,成功研發出顛覆傳統的無鉛輕質介入輻射防護手套。該產品突破鉛材料的局限性,采用納米級防輻射復合材料配方,在保持防輻射指數遠超國標的同時,實現了材質的輕量化與觸感的柔化升級。
晏敏皓
雙外籍院士、國家核技術工業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退役工程技術開發實驗室副主任、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修復材料國際合作中心主任、中國(綿陽)科技城新區特種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于新型無鉛電離輻射防護材料與裝備的國產化替代與產業化落地,致力于帶動輻射防護行業的技術革新。
麥迪斯醫用射線防護手套:
科技賦能的臨床解決方案
防護裝備的革新,是落實屏蔽防護原則的關鍵一環。特別是對于需要精細操作的手部防護,傳統笨重的鉛手套往往影響操作靈活性和舒適度,降低防護依從性。中紅恒保旗下品牌麥迪斯(Medispo)醫用射線防護手套正為這一難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仿生學設計體系:
獨特的指尖紋理與防滑工藝處理,使干/濕態物品抓握力提升40%,確保精密器械操作的穩定性。
強化防護結構:
通過特殊工藝配方,耐穿刺性能較普通外科手套提高30%,構建雙重安全屏障。
仿生學設計體系:
優質天然乳膠基底賦予手套卓越彈性,彎型麻面無粉設計實現 "無感穿戴",長時間操作仍保持指尖靈敏度。
從理論到實踐:
防護理念的全鏈條升級
當三大防護原則遇上創新防護裝備,介入診療的輻射防護體系正迎來范式變革。麥迪斯(Medispo)醫用射線防護手套問世,不僅體現了屏蔽防護材料技術的重大進步——成功實現無鉛化、輕量化,更通過優化人體工學設計(如防滑紋理、彎型設計)和提升基礎防護性能(耐穿刺),解決了介入醫生在操作靈活性與防護效能之間的長期矛盾,大大提升了防護裝備的實際應用價值和依從性。
在介入技術為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守護醫者的職業健康安全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嚴格遵守放射防護三原則是根本,而高性能、人性化防護裝備的應用則是提升防護效能、保障手術安全與效率的強力支撐。選擇如上述先進的介入防護手套,正是將屏蔽防護原則落實到操作末梢,為介入領域的醫者構筑起一道堅實而舒適的安全防線。
參考文獻
[1]周小兵.淺談X線防護[J].實用醫技雜志,1996,3(2):72-73.[5] 嚴景恩,羅香國,張偉國.如何做好介入手術中的放射防護問題[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26(5):428-431.